解決方案
資訊分類
海綿城市建設中的“辯證法”
- 分類:海綿城市建設
- 作者:深圳市海綿雨水利用科技有限公司
- 來源:www.hr7k.com
- 發布時間:2020-04-07 01:10
海綿城市建設中的“辯證法”
中國海綿城市建設的發展策略,通過城市規劃、建設的管控,從“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著手,綜合采用“滲、滯、蓄、凈、用、排”等計算措施,統籌協調水量與水質、生態與安全、分布與集中、綠色與灰色、景觀與功能、岸上與岸下、地下與地下等關系,控制城市雨水徑流,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行為對原有自然水文特征與生態環境的破壞,使城市像海綿一樣適應環境變化,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增強。
一、源頭減排
即最大限度地減少或切碎硬化面積,充分利用自然下墊面的滯滲作用,減緩地表徑流的產生,控制雨水徑流污染、涵養生態環境、積存水資源。從降雨產匯流形成的源頭,改變過去簡單收集快排的做法,通過微地形設計、豎向控制、景觀園林等計算措施控制地表徑流(見圖1),發揮“滲、滯、蓄、凈、用、排”耦合效應。當場地下墊面對雨水徑流達到一定的飽和程度或設計要求后,使其自然溢流排放至城市的市政排水系統中,即古人云的“滿則溢”,以此維系和修復自然水循環,實現雨水徑流及面源污染源頭監控的要求,也有利于從源頭解決雨污分流,錯接混接等鳩占鵲巢的問題。
二、過程控制
充分發揮綠色設施滲、滯、蓄對雨水產匯流的滯峰、錯峰、消峰的綜合作用,減緩雨水共排效應,使從不同區域匯集到城市排水管網中的徑流雨水不同步集中泄流,而是有先有后、參差不齊、“細水長流”地匯流到排水系統中,從而降低排水系統的收排壓力,也提高了排水系統的利用效率。過程控制就是通過優化綠、灰設施系統設計與運行管控,對雨水徑流匯集方式進行控制與調節,延緩或者降低徑流峰值,避免雨水產匯流的“齊步走”(見圖2),依靠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智慧管控手段,實現系統運行效能的最大化。
三、系統治理
水的外部性很強,幾乎無所不及。水又是重要的生態環境的載體,治水絕不能“就水論水”。首先,要從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上來考慮,避免生態系統的碎片化,牢固樹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思想,充分發揮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地理下墊面對降雨徑流的積存、滲透、凈化作用。其次,要建立完整的水系統,水環境問題的表象在水上,但問題的根源主要在岸上,事在人為。應充分考慮水體的岸上岸下、上下游、左右岸水環境治理和維護的聯動效益。第三,要以水環境目標為導向建立完整的污染治理設施系統。目前我國大部分城市的市政排水系統的建設和管理,由于受到管理體制和財政事權限制大都是碎片化的分割運作,管理機制上缺乏系統概念,建設和運維上缺乏系統性。第四,構建完整的治理體系,控源截污、內源治理、圣愛修復、活水保質、長制久清。俗話說“三分建、七分管”,要建立一套科學的、完善的運維管理制度,如管網清疏、河道清淤、水草打理和漂浮垃圾處置、智慧管控等等。
水質與質量
有量無質,水不能用;有質無量,水不夠用。要統籌考慮量質關系,尤其是豐枯季節水位變化的量與質,只有量質統一才能支撐水生態、水環境及用水需求。
生態與安全
針對大概率小降雨,要從生態的角度考慮留住雨水涵養生態,細雨潤無聲;針對小概率強降雨,要以安全為重,防災減災,統籌兼顧好兩者之間的關系。
分散與集中
傳統建設思路是上游建自來水廠、下游建污水處理廠,基本上是“個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且為了追求規模效益、降低建設單價,污水處理廠建設規模較大,不利于資源再生利用。目前中國的城市普遍缺乏生態用水,許多北方城市的污水量遠大于自然生態所需的基流,因此,再生污水已成為許多城市生態用水的主要來源。要處理好污水處理廠布局與再生利用的技術經濟關系。分散與集中需要因地制宜,相互協調銜接。
綠色與功能
灰綠結合,避免過度工程化帶來的對環境生態系統的干擾和破壞,適度控制灰色設施的建設規模,提高投資效率。“綠色”基礎設施注重自然生態系統的利用,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主要應對大概率中小降雨;“灰色”基礎設施依靠工程措施,主要應對小概率強降雨。“綠色”與“灰色”要相互融合、互補,不能顧此失彼。
景觀與功能
有景觀無功能,“花架子”;有功能無景觀,“傻把式”。統籌好兩者的關系,把景觀留給老百姓,將功能留給工程師,將自然生態功能融合到景觀中,做到功能和景觀兼具、雨旱皆宜。
岸上與岸下
現象在水里、根源在岸上。要處理好水體環境容量與岸上污染物處理與排放的控制。
地上與地下
“地上”是城市靚麗風貌,“地下”是城市的良心所在。只有筑牢“里子”,才能撐起“面子”。改變“重地上、輕地下”的現象,統籌地上建設開發與地下配套市政基礎設施的同步規劃與建設,統籌考慮地表徑流與地下水入滲、補給。
“海綿城市”如何穩妥推進
一方面要加快城市建設理念的轉型,使中國未來城鎮化走向綠色、低碳、生態、環保的和諧宜居、環境友好、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另一方面要加快補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短板,使城市既有“面子”、又“里子”。
根據中國地理氣候的特點,針對不同的降雨分布和城市社會經濟發展規模,分兩批選擇了30個城市進行試點(見圖4及表1),由國家財政部、住建部、水利部共同組織和指導,城市人民政府具體負責實施,試點面積不得小于20km²,試點期限為3年,試點任務主要是因地制宜地探索適合本地區海綿城市建設的發展模式,形成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做法、經驗和政策制度等。
圖4中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分布及降雨徑流分區示意
表1中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分布
把規劃作為龍頭,將理念慣切到頂層設計中,(見圖5)。住建部及時出臺了海綿城市專項規劃編制辦法,要求各地按照國務院文件要求,結合當地實際抓緊編制海綿城市建設專項規劃,目前全國2/3的城市編制了海綿城市建設專項規劃,以標準為抓手,倒逼技術更新。2014年住建部出臺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又組織編制了《海綿城市建設績效評價標準》。
圖5海綿城市建設規劃框架
各省也在國家試點示范的帶動下,積極開展本省的試點推廣工作,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13個省在90個城市開展了地方試點。28個省市區出臺了實施海綿城市建設的要求。各級試點城市都要及時對海綿城市建設的技術措施和設施運行效果進行監測和績效評價,總結成果案例,適時將于以推廣。
關鍵詞:
雨水回收利用收集系統 丨 雨水收集系統 丨 雨水收集模塊 丨 海綿城市建設 丨 深圳海綿雨水利用公司
深圳市海綿雨水利用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粵ICP備15019505號-1 | 粵公網安備 44030902001861號
地址:深圳市龍華新區大浪華榮路148號 雨水收集廠家聯系方式: (0755)2376-0379 雨水收集廠家郵箱: hmys@spongera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