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方案
資訊分類
海綿校園景觀!
- 分類:海綿城市建設
- 作者:深圳市海綿雨水利用科技有限公司
- 來源:www.hr7k.com
- 發布時間:2018-12-07 00:00
海綿校園景觀!
城鎮化建設的高速發展是近些年我國提升國力的重要因素,但應運而生的環境與生態問題也日益凸顯,特別是近幾年較多城市水資源匱乏和城市排水系統問題的嚴重化,出現了城市內澇嚴重和水環境惡化的局面。面對嚴峻形勢與挑戰,國家提出海綿城市的一系列戰略目標和指導意見及技術策略,旨在緩解城市嚴重的洪澇災害、水環境修復和生態環境的優化。
1、海綿城市理念研究的基本歷程
1.1海綿城市建設背景研究。
近年來,“天災”似乎頻頻出現,往往一場場暴雨過后,城市儼然汪洋一片,出現海市蜃樓,我國許多大中城市仿佛被設定了“逢雨必澇”、“雨后看海”的模式。根據許多國家和地區城市的發展經驗,城鎮化建設的興起加速擴大了硬質鋪裝等不透水面積的使用,雨水滲透性下降,雨水滯留及調蓄的功能嚴重退化。海綿城市,是新的一種城市雨洪管理理念。
1.2海綿城市在國外的研究與應用。
德國是較早進行城市雨洪管理規劃的國家之一,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形成較全面的海綿城市建設法律法規和技術措施。美國的大多數城市也有水利設施設計理念,儲存雨水,加以利用。英國政府也高度重視雨水的回收和利用,不僅政府層面提升相應排水系統,還鼓勵社區和居民自家建立雨水收集利用系統,有效的緩解了突發惡劣天氣帶來的影響。日本水資源匱乏,更多考慮的是雨水的利用,注重地面的呼吸性能,減少地面硬化,多留泥土地面,修建滲水井、降低地面高程、鋪設滲水路面進行雨水收集利用。
1.3我國海綿城市理念研究歷程
我國針對近些年環境惡化和水資源缺乏污染等現狀,也將海綿城市的概念引入并轉化為適用于我們國家城市發展建設的模式。面對亟待解決的城市內澇等災害問題,海綿城市的理念逐步被人們接納并且運用,成為了各界的熱議話題,相應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成果也逐步涌現。2012年4月,在中國的低碳城市與區域發展科技論壇中,“海綿城市”的理念出現在中國,引起了各方的關注;2013年12月,習近平書記提出建設自然的海綿城市;2014年住房城鄉建設部印發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試行)》,明確了構建內容和要求;2015年4月,財政部、住建部、水利部公布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名單。截至2017年4月,海綿城市建設試點項目已建設面積420平方公里,完成投資約544億元。目前來看,已經初見成效:積水內澇得到一定的緩解,試點通過海綿化綠地景觀設計、廣場道路等配套工程的建設,水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2、海綿校園景觀優化研究的熱點問
2.1海綿校園景觀優化設計意義研究。
隨著社會不斷進步和高校規模的擴大,很多高校都建立了新校區,但不少校園的基礎設施建設和設計理念還相對滯后,暴雨過后校園“觀海”現象也不時出現,不僅嚴重影響了教學秩序,同時對于在校學生的人身安全也存在有很大的安全隱患。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前期規劃設計過于傳統和落后,還有在硬件設施的材料選擇上盲目使用大面積的硬質鋪裝,透水性差,廣場面積過多,綠化種植單一且起不到有助于蓄水排水的作用。校園水景觀在設計時也存在過于單獨處理,將水文系統分解,將水體與土質、生物、綠地等分離,缺乏流動性。
面對這些出現在高校校園中的水環境和生態環境問題,建議將海綿城市建設的理念和技術引入到校園的建設中去,將校園逐步改造成“海綿校園”,讓校園也像海綿一樣,具有一定彈性和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在降雨期合理規劃吸水、蓄水、滲水、凈水,在校園水資源短缺時,能及時釋放蓄水,改善生態環境
2.2海綿城市建設途徑與技術路線研究
海綿城市建設應該遵循生態優先的原則,將自然途徑和人工措施結合起來,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的保護。目標是到2020年有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根據《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強調將優先的采用滲水磚、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植草溝等措施來解決排水問題,以“緩排緩釋”和“源頭分散”控制為主要的設計理念,在防洪基礎上又能收集利用雨水。結合我國的國情,需要對雨水徑流的源頭實施減控,也就是做好六字方針“滲、滯、蓄、凈、用、排”。
2.3海綿校園景觀優化實施技術策略研究
2.3.1統籌規劃和分區設計。
海綿城市理念中低影響開發技術要貫穿整體規劃布局中,要將校園內部和外部環境有機結合,總體考慮,并通過合理分區設計,有效規劃水資源的滲、滯、蓄、凈、用、排的工作,避免水資源浪費,凸顯海綿校園設計理念。主要采用的有對校園景觀設計進行區域劃分,如道路綠地、屋頂綠地、停車場區域等進行低影響開發設計,利用好這些區域進行海綿校園優化。
2.3.2校園生態環境修復改善。
修復和改善的目的是將校園內澇和水環境破壞等問題有效解決,將以往的雨水快速排出的方式轉換為多途徑的雨水處理方式,充分考慮徑流污染、生態修復、水文修復等問題,控制源頭污染的處理,合理減少排水量,促進雨水滲透和儲存,進行雨水凈化和煦暖利用,實現水資源利用最優化。
2.3.3校園景觀綠地系統改造。
在校園景觀改造過程中,一般會采用生物滯留設施等手法來緩解雨水問題,如人工挖出下凹式綠地來吸收凈化雨水;設置一些生態型的樹池來吸收排水,更多的分散地面積水,同時又能保持較好的景觀效果;采用植草溝和卵石排水溝等做法,更好的處理景觀綠地邊緣的排水,也能很好的保留景觀效果。做好透水路面透水鋪裝的使用,將校園景觀優化到更生態節能,更具有“海綿體”特性。
2.4國內外海綿校園景觀優化改造案例研究。
國外很多學校很多年前就開始嘗試海綿校園的改造,而且有很多的改造設計項目都獲得了景觀設計師協會的綜合設計類獎項。如美國麻省大學西南居住宿舍區的中央廣場改造項目,就是典型的生態型雨水景觀的設計作品。設計改變原有單調的廣場空間,構建了由雨水傳輸帶和雨水花園組成的可視化雨水系統,形成綠色走廊,串聯各樓間的塊狀綠地,場地不透水面積下降30%,透水鋪裝和植被增加30%。美國MountTabor學校有名的雨水花園之前是個停車場,設計師將原本這塊灰色不透水場地改造成綠色透水場地,解決了很多原有的積水問題,同時讓校園景觀環境更加優美。雨水花園中種植很多種植物,便于在下雨天的污水隨意流動,卵石路將雨水花園各區域連接起來,形成整體景觀。
清華大學是我國著名的高等學府,也是較早進行雨洪管理研究與實踐的高校。自2009年以來,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的景觀學系就把清華大學作為研究對象,對校園教學區、行政區、生活區、停車場、道路綠地等20多處場地展開雨洪管理與景觀改造研究,如有名的勝因院和學堂路的改造,都作出了大膽的嘗試和顯著的成績。勝因院的景觀優化中既保留了原有的歷史氣息,又將景觀環境營造與雨洪管理相結合,將原有建筑周邊的綠地合理改造為生物滯留地和滲透草溝,并在雨水花園周邊鋪設有礫石排水溝和引導溝,有效的解決雨洪問題。
3現有研究存在問題與反思
建設海綿城市的理念轉變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如何在現代化城市建設中,尊重自然環境,尊重城市原先自然形成的地形地貌,有效的利用這些自然形態,發揮植被的功能作用,合理的削弱自然災害。同時,在規劃設計過程中,要有前瞻的眼光做好系統的規劃,海綿體建設不是一個一個碎片式的去改造和建設,而是要作為城市的綜合問題化零為整的去考慮,治理水環境不止是給排水工程,更多的要結合園林景觀改造、綜合管道治理等各項工作的有機整合。
海綿校園在推進優化的過程中,要更好的去考慮水文景觀的建設,考慮校園文化內涵的結合,考慮師生學習生活的習慣,在進行景觀優化建設時,要好好的利用校園原有自然風貌,不要一味的挖湖堆山和大量建造不透水的灰色面積,建設理念要遵循生態循環、因地制宜、統籌規劃,要體現自然重歸自然。
關鍵詞:
上一個:
景觀改造,用上了海綿城市建設方法!
下一個:
海綿城市建設中生物滯留設施排空時間研究
上一個:
景觀改造,用上了海綿城市建設方法!
下一個:
海綿城市建設中生物滯留設施排空時間研究
雨水回收利用收集系統 丨 雨水收集系統 丨 雨水收集模塊 丨 海綿城市建設 丨 深圳海綿雨水利用公司
深圳市海綿雨水利用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粵ICP備15019505號-1 | 粵公網安備 44030902001861號
地址:深圳市龍華新區大浪華榮路148號 雨水收集廠家聯系方式: (0755)2376-0379 雨水收集廠家郵箱: hmys@spongerain.com